Menu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精神疾病>
患精神疾病后,长期休养才能有利于好转?
时间:2023-12-09 点击数:46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有不少精神疾病患者家属,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生病了,只要好好休养就可以了,不用做家务,不用上班,甚至有的家属连患者的日常,如洗漱、喝水等等,也是安排得井井有条。

  但其实,这样反而陷入了一个误区:

  因为长期休养其实并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好转。


  首先,对于患者本人来说,家属太细致化的安排,反而会让患者有:“我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要家人操心”这样自责的心理。

  患者病情稳定期可以完全让患者自己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可以在家中从事轻体力劳动,在家人照护之下,帮助做些家务或干些农活,加强户外运动,比如跑步、瑜伽,为后期工作和学习做准备。

  其次,精神疾病患者在患病后,往往会遭受歧视,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不能进行正常的工作,长此以往,患者会渐渐工作能力减退,社交能力受损,脱离社会,这对未来的生活是不利的。

  人,不管是正常社会人群还是精神心理疾病患者,都有自己的个体化社会功能,作为社会个体,社会功能的保持是必不可少的。

  社会功能主要是指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所具有的一定的能力、功效和作用。相对于个体的人而言,社会功能指的是个人在社会、家庭、组织中所具有的能力、价值和作用。

  对于躯体疾病来说,适当地休息、补充营养、恢复精力及体力是完全必要的,但精神疾病大多没有躯体器质性损害,主要是精神活动异常和社会功能受损,尤其是慢性患者、恢复后期的患者多表现为社会功能的退化。

  长期休养对患者来说有害无益,主要有以下影响


  1.丧失与社会环境接触的机会,使患者的劳动技能和工作能力逐渐丧失;

  2.无法从社会环境中接收新的信息,脱离社会;

  3.无所事事,患者感到生活没有寄托和希望,沉湎于病态的体验中;

  4.患者及家庭经济收入减少,日趋贫困;

  5.社会及家庭支持作用减弱,失去与朋友、同事、亲友的情感联系,增加孤独感;

  6.加重患者的精神负担,使他们觉得自己是社会和家庭的包袱,感到自卑、自责,不少患者因此自暴自弃,甚至自杀;

  7.失去家庭和社会最起码的尊重,影响婚姻和家庭职能;

  8.不利于患者精神和社会功能好转;

  9.导致更高的疾病复发率;

  10.增加患者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发生率。

  当然,精神疾病患者在发病期不宜上班,但病情稳定期长期休养不可取。

  工作和学习是精神疾病患者好转干预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坚持工作和学习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工作和学习本身。

  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会,适应社会是精神好转的终极任务。患者的所有干预和努力,最终都是为患者回归社会、自我照顾、自食其力、服务家庭和社会这个目标服务的。

首页
预约挂号
在线咨询
电话问诊